首页设备信息常州生姜破碎机的简单介绍

常州生姜破碎机的简单介绍

来源:互联网 2022-02-01 20:02:23

常州生姜破碎机

【编者按】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常州生姜破碎机,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常州生姜破碎机,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常州生姜破碎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8月27日的上海,高温预警一次次的提档升级,“80后”工人杨飞飞和他的同事一道,像往常一样,爬上了街道两旁的悬铃木修剪枝条。没过多久,杨飞飞的白色T恤就被汗水浸湿了。

因为“上树”这项技能,杨飞飞被评为“上海工匠”。冬天,他迎着严寒给树木冬季修剪,让阳光带给市民更多温暖。夏天,他顶着酷暑给树冠疏枝,让树荫为行人送去阵阵荫凉。

他带领的上海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行道树养护队被人称作“城市理发师”。

从事行道树养管工作15年以来,杨飞飞始终坚守在作业一线,从一名对绿化行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绿化技师,在行道树养护行业做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被评到工匠。”杨飞飞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谈及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说,“在平凡岗位上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通过科学的方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作业成本,这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

常州生姜破碎机

“上海工匠”杨飞飞。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丁晓文 图

一年220天的高空“行走”

2004年,20岁刚出头的杨飞飞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进入行道树养护队,从事上树工工作,与队友们一起主要负责普陀全区范围内10个街镇、184条道路、近5万株行道树的养护管理。

尽管当时他对绿化行业一窍不通,但精瘦的身型让其具备上树所需的先天优势。

“我们上树工作和地面工作不大一样,视力不好的不能上树,恐高的也不能上树,相对来说,一些身体四肢比较灵活的人,才可以在树上进行修剪工作。”杨飞飞说道。

八月末的上海,仍是潮湿闷热的天气。

常州生姜破碎机

8月底的上海,杨飞飞和他的队友一早出工。

8月27日这天,高温预警一次次提档升级,杨飞飞和队友与以往一样,穿上了长袖外套出工。厚实的工作服是他们炎炎夏日的标配,为的是可以保护工人上树时不受枝条的擦伤,避免刺蛾等虫害的叮咬。

腰上系着安全带,杨飞飞双手扶梯,双脚轻松蹬踏,如履平地般蹿上了数米高的悬铃木。一棵树修剪下来,他外套里的T恤已经全然被汗水浸湿。

“我记得第一次上树的时候,我爬到了六米左右高度就不敢再往上了。”杨飞飞对澎湃新闻回忆,哪怕自认为是没有恐高症的人,首次面对粗壮高大的悬铃木进行凌空作业时,总有几分忌惮。

上树修剪第二个星期,杨飞飞不慎从树干上滑下,造成左手大拇指骨折,他在家休养了两个礼拜就又回到了岗位上。自此以后,他在树上就格外谨慎,任何操作步骤都做好安全措施。

正是经历了挫折,杨飞飞越发勤练修剪技术,“攀爬技术提升后,我就渐渐了解了树干的哪些地方可以踩,哪些地方不能踩,哪些枝条可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如今,杨飞飞作为行道树养护队的队长,带领着40余名队员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一年中约有220天的时间,“游走”在离地5-6米高的树枝间,完成行道树夏季剥芽、冬季修剪工作,赋予每一棵树勃勃生机,为城市绿色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常州生姜破碎机

一年中,杨飞飞约有220天的时间,游走在离地5-6米高的树枝间。

周而复始的经验累积

事实上,行道树上树工的日常工作要顺应植物生长的周期。

杨飞飞对澎湃新闻介绍说,每年12月刚入冬,要开始绿化修枝,让树木来年长势更好,到了来年3月,气温回暖,正是春季补种的时机,初夏时节植物长势渐盛,及时剥芽可以调整树木长势,减少病虫害,缓解树冠对居民生活与公共设施的影响,而每年8月到10月防台防汛期间,行道树的疏枝、加固能大大降低安全隐患。

常州生姜破碎机

杨飞飞正在抓天牛幼虫。

在杨飞飞看来,上树工作中最累、最苦的就是夏季剥芽。

“夏季在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天里,我们也是要在树上进行工作的,因为夏季出汗比较多,人体消耗较大,悬铃木的一些果毛、叶毛也比较呛人,导致夏季的工作环境很艰苦,天最热的时候,修剪一棵树后,身上的衣服差不多就湿透了。”杨飞飞说。

为此,在夏季,行道树养护队一般早早开工,从清晨5点半开始,一直工作到中午12点半左右,避开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

除了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外,杨飞飞带领的团队通过常年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悬铃木修剪技术上也做出了革新,在传承传统“杯状型”的修剪手法基础上,积极探索“结合型”修剪手法。

经过多年磨砺,杨飞飞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参与了《上海市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的编制。

如今,他的修剪手法作为全市操作技术样板,应用于上海每一个区县的行道树修剪技术培训,为进一步统一修剪手法,提高行道树修剪技术水平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此外,杨飞飞还受邀前往常州、江阴、连云港等长三角地区,亲自为各省市同行上树示范。

2010年世博会期间,杨飞飞带领上树工们对世博轴两侧的300余株银杏树进行突击修剪整形。经他研究方案、示范讲解,再带领队员实干,最终用一天时间将杂乱不均的枝条、毫无美感的树冠,变得树冠结构合理、树形美观茂盛,整形效果与修剪技术皆获好评。

2018年进博会前期,繁忙的5月剥芽季节里,杨飞飞带领队内技术骨干前往青浦支援,利用一天时间对盈港东路近200株悬铃木进行整形修剪,为国家会展中心行道树能“整齐划一地列队”尽绵薄之力,展行业形象。

常州生姜破碎机

杨飞飞和他的队员一起被人称作“城市理发师”。

传承永续的“工匠精神”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装备的革新,杨飞飞这代上树工有了更多接触新型设备的机会。

“我们现在用的卡车一体制的粉碎机,大大减少了我们工人的强度。”杨飞飞介绍说,以前修剪下来的树枝都是人工现场用柴刀砍小,用稻草绳困好,再往卡车上装运,现场需要30多个人在树下作业,现在只需要10个人左右的队伍就可以了,树枝直接放入粉碎设备,大大减少了运输车次。

园林机械的运用和探索有效减少了作业现场的木屑、飞絮、粉尘的产生,但同时,也让上海的绿化行业重新思考机械运作与人工作业如何平衡的问题。

上海市普陀区社区绿化管理所负责人周玲琴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即便有了机械化,还是要人去操作这些机器,绿化行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树木的修剪还要看每个人的眼光,人的审美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而机器更加替代不了的,是行道树上树工们的“工匠精神”。

周玲琴表示,上树工的“工匠精神”首先是奉献精神,他们都是年轻人,只有懂得奉献才能为此付出诸多,“作为隶属于我们普陀区的行道树上树工,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这样的精神,还要有服务意识,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市民的遮荫挡阳。”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被评到工匠。”杨飞飞对澎湃新闻坦言,他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在平凡岗位上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通过科学的方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作业成本。

常州生姜破碎机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杨飞飞收拾好自己的工具。

行道树养护光靠一个人不够,行业需要不断培育新人。

十多年来,杨飞飞累计带徒9人。与此同时,2013年,以其名字命名的“技师创新工作室”成立,旨在对绿化养护操作机械应用进一步探索,同时也建立一个培育新人锻炼队伍的平台。

2015年,杨飞飞的徒弟陈佳欢、汤伟骏两位年轻的“90后”上树工获得了上海市行道树修剪技能比武第二名,他们的成长,为行业永续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根据行业规定,到了45周岁就不可以再从事上树工作。已对上树工这份职业充满感情的杨飞飞表示,年龄无法阻挡他对这份职业永续的奉献。

“我打算一直在这一行做下去,哪怕有一天不能上树,也要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徒弟,让他们能够把行道树的修剪工作做到更好。”杨飞飞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办,“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绿化行业特别是行道树养护领域能够人才辈出,是他的心愿。

凡本网注明“来源:砂石装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砂石装备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 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