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备信息关于赣县小型板框压滤机的信息

关于赣县小型板框压滤机的信息

来源:互联网 2022-03-18 02:09:42

作者赣县小型板框压滤机: 杨勤良

苦涩中的辉煌

矿山的建设一日千里赣县小型板框压滤机,建设者铆足劲干。

1964年10月赣县小型板框压滤机,机修车间建成了一座140平方米的电厂,安装了两台6250型柴油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00KW,在电厂旁边安装了一台SJ---560/6变压器,全矿6WV输电线路形成网络,线路总长2978米,至此,生产区、生活区用电可以基本正常。一年过后,电厂进行了厂房扩建,增加了一台同型号的发电机组,大大提高了供电能力,完全保证了水冶厂和采矿场的用电需求。

1964年12月,机修车间又建成压风机房,安装了两台3L----10/8型压风机。次年,在水冶厂安装了一台压力为2KG/平方米的1W----3/7型电动压风机,保障了压滤岗位用风的需要。

电、风的问题解决了,可水的问题一直困惑着建设者们。建矿初期,所有用水,全凭人工从河里挑来。刚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都要过挑水关。从1号矿点到小溪,往返两里多路。挑着空桶下山轻松,而挑着重桶上山就吃力,中途要休息一两次。每个工班每人要挑八桶水,起初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时间一长,习惯了。

之前,机修车间在梧坪村山下的小溪边,安装了一台3BA型单线离心水泵,抽出的水只能供食堂生活使用。

1965年春天,在坑口大河边安装了三台SSM100X7多级离心水泵,在铺设管道时,有一部分零部件买不到,决定自己制造,翻砂工就位多时,就差一名木模工。

6月下旬,劳资科女干部应降仙亲自到部属国营七一〇厂(以下简称七一〇)要人,厂里推荐了上海老师傅五级木模工杨焕昌。当车间主任姚龙富征求杨焕昌的意见时,他当即答应。

姚龙富说赣县小型板框压滤机:“你如果不愿意,厂里再派其他同志去。”

杨焕昌坚定地说:“我去,不要再考虑其他人了。”十天后调令一到,杨焕昌就动身了。他从衡阳出发,辗转南昌、到达德安,在德安七二四矿转运站受到站长罗正相热情接待。几天后,他乘坐矿里来转运站拉物质的汽车进矿。第二天,他就出现在生产区的木模房。王治平带着基建科木工房好几个老师傅也来了。

杨焕昌一看这架势,就知道大伙是来帮忙的,还没等他开口,就听王治平说:“杨师傅,你来得太及时了,这些木工师傅都归你指挥。”

王治平又对身边的人说道:“你们都是老师傅,怎么就不会做模具呢?”

站在一旁的赵立杰说:“没错,都是和木头打交道,可却是两个工种,我们连机械制造的图纸都看不懂,哪里做的了模具啊!”

王治平听后笑了,他对杨焕昌说:“是我错怪他们了,来了五六个老师傅,你看怎么安排?”

“谢谢王书记关心,有一个人就够了,把赵师傅留下吧,让他帮我处理毛坯件。”杨焕昌回答道。

杨焕昌连续奋战二十天,吃住在工场间,模具制作出了。从此,杨焕昌、赵立杰这两位与木头打交道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了木制模具,立即翻砂、确定开炉浇铸时间。开炉那天,王治平、于生龙来到现场,两人脸上挂满笑容,这一天终于盼到了。锻工班全体人员在班长刘金波带领下,提前做好一切准备。随着莫桂华一声令下:点火!熊熊燃烧的炉火,很快将焦炭、铁块等融化为红彤彤的铁水。刘金波、耿鑫堂、仲金洪、吴来发、杨焕昌、冷迅雷、周荣生等两人一组抬着一桶桶翻滚着热浪的铁流,小心翼翼灌进砂模里。此次开炉,合格率100%,一次性成功。

二十年后,王治平对作者说道:“木模工杨焕昌,是七二四矿的功臣。”1965年当年,杨焕昌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至1974年,他当了十年先进。那十年,翻砂房几乎每周都要开一次炉,向水冶厂、采矿场、汽车库、103矿点、大椿矿点等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提供急需的部件。

这次完工的供水工程主要服务于生产区,水冶厂、采矿场用上了自来水,大大提高生产工效,工人挑水的历史结束了赣县小型板框压滤机;同时还部分供应了生活用水。至此,七二四矿有了属于自己的自来水管网系统。

但是,随着生产全面展开,用水量大增。同年12月,建设者们在距离矿区近三公里外的修江西岸峡里山下,兴建了一座大型圆柱状钢筋水泥结构的水泵房。同时,又在净化站建起一座二级水泵房,垒起八个长方形蓄水池,从修江水泵房到净化站再到工人村西侧山顶上的400吨圆柱形蓄水池,以及到矿区大门口均安装直径200厘米的铸铁管道,总长1464.89米,绝对高差44.07米,管接口为7:3为比例的水泥和石棉线打口。整个供水管道工程由莫桂华负责,他兼任安装组长,带领的30多位身强力壮的年轻队员,从11月11日至12月8日,实际工作时间仅为21天半,平均日安装管道68.5米,最后一天安装126米。于1966年3月3日进行全面试压,取得成功。从此,有效保证了全矿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

一天清晨,天刚破晓,傅凤宝就来到了采矿场,正好碰到苏伯根、张启生、高文俊、陈长江、赵长林等人扛着三角耙子从山下上来,他定眼一看,全是江苏兵。

相互打过招呼,傅凤宝开口道:“在部队,我最喜欢你们江苏兵,最能吃苦,最能战斗,个个好样的。”

性格开朗的张启生抢先说道:“我说老首长,我们现在连当矿工都不够格,是扒矿工,顶多算半个矿工,啥时候给我们转正呀?”

经张启生这么一说,大伙都笑了。

傅凤宝也笑了,他说:“放心吧,你们手中的家伙很快就要成为‘古董’了。”

傅凤宝不愧为采矿场当家人,说话算数,说到做到。

采矿场,1966年5月13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两台型号为H600的装岩机投入使用,由人工作业进入到机械化作业的时代到来了。江立弟、高文俊、郑成骏等五人成为第一批操作手,他们娴熟操作,赢得现场观摩者的阵阵掌声。

轰隆的发动机响声,又一次打破山谷的寂静。

王治平、张世海、赵惠清、傅凤宝、彭奇智等人出现在观摩人群中,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赵惠清更是喜上眉梢,眼前这五位轮番上阵表演的装岩机操作手,都是在他的培训下完成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成绩全部合格。四个月的培训,没有白费,付出去的艰辛有了丰厚的回报。

随后,又陆续增加了装岩机,采矿场三个梯段都有了装岩机。后续又有十多人,经过赵惠清的培训达到上岗标准。

矿工们手中的“耙子”,真的进了博物馆。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曾兴茂,江西赣县人,一位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好矿工。1966年9月13日,他像往常一样在采矿场作业劳动。下午五时许,他在储矿仓,不慎失去重心仰落山谷,头颅破裂。陈福堂接到求助电话背着药箱紧急赶往现场,一检查,曾兴茂的脉搏、心跳都停止了,没有了呼吸,瞳孔放大。曾兴茂牺牲的场面十分惨烈,陈福堂怀着沉痛的心情,脱下自己的上衣包裹着他的头部。烈士走了,丢下年轻的妻子及三个年幼的孩子,老大不到7岁,最小的不满周岁。

全矿职工家属每人胸前别着白色纸花,手臂上带着黑纱,手拿砖头上山为英雄修建墓穴。时任矿长李军主祭,含着泪水宣读悼词。

高规格安葬了曾兴茂,掩埋好牺牲的战友,勇士们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锻工师傅周荣生在一次浇灌模具时,被飞溅的铁水刺瞎一只眼睛;退伍军人,邵珍在采矿场作业中不慎被推土机压到后脚根,导致粉碎性骨折,落下终身残疾。但是,他们为采矿作业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他们热爱这比生命还重要的事业,伤好后重返工作岗位,直至退休。

1965年至1978年,十三年间,七二四矿牺牲2人,重伤19人,轻伤358人,平均年负伤率2.698%。在采矿场、水冶厂长期超负荷放射性环境下工作,防护措施不能完全到位,致使一些人英年早逝。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把一切献给了铀矿。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

建矿初期退役军人占65%以上,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八二三”炮战、援越抗美,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做出过杰出贡献,来到1号金属矿区后,保持军人本色,在核军工铀矿采冶战线再立新功!

1964年进矿的退军人群体,具有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他们中的许顺华、江立弟、连长赞、李茶生、陈宏信、陈茂恒、陈家銮、吴振泽、刘维早、杜士元、安生煌、严国尧、罗利吾、黄世镯、邹维金、杨春芽、秦承俊、曾观盛等人,从一线生产者成长为中层以上干部,为神圣的使命,贡献了毕生精力。

脚踏实地、建功立业。

从退伍军人中,走出了省部、市局级先进模范人物:张石助、王树林、周立可、陈兴树、苏伯根、李洪文、冷文谱。有老黄牛美称的李洪文,还当选了江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核工业部蒋心雄部长赞誉陈兴树:铀矿战线一面不倒的红旗!

“黄饼”,是铀矿人追逐的梦想,是中国铀矿人心中的“宝物”。退役军人宋友俊、周宗利等人在押运产品的过程中都遇到过产品渗出的现象,都是用手拾起。

退役军人萃取班长黄德珠,重活累活抢着干,最危险的活冲在最前面。有一次检修,他下到萃取槽清理渣质,零距离接触放射物,待他处理好爬出槽口时,脸色已经发黄,在场的人都为他捏着一把汗,而他显得很平静,权当啥事也没有发生。1968年,黄德珠作为铀矿工人代表到北京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毛主席还送了一只芒果给他。这段难忘的经历,是他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

赣县小型板框压滤机

黄德珠(第二排右起6)手捧毛主席送的芒果归来与欢迎的领导及同事合影

退役军人郭森辉是水冶厂素有“老虎口”之称的破碎岗位的破碎工,长期在粉尘浓度极高的环境里作业,粉尘吸入多,慢慢积累,最后导致肺部支器管堵塞。医生看了他的胸片问:从事粉尘工作吗?时间多长?

郭森辉自发现身体不适到去世不到两个月。

2019年深秋,原水冶厂值班长李长芳在接受作者采访时说道:“早期水冶厂,80%都是军人出身。我们只想着多出产品,哪里考虑过个人的利益。”这些从军营走出来的钢铁战士,在危急时刻,首当其冲,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全然不顾放射性污染对自身的伤害。

七、治矿“秘籍”

“两参一改三结合”是制胜法宝,也是建设者治矿“秘籍”。

两参,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即开展技术改造;三结合,即成立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

干部不分级别大小,也不分职务高低一律参加生产第一线劳动,分配与工人同等的工作量。大学生毕业生要在一线岗位当工人,接受艰苦环境的锤炼。

工人参加管理,以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弥补决策层中某些方面的欠缺。大椿矿点筹建时,成立的五人基建领导小组,矿级领导两人、科级干部两人,一名工人。当上领导小组成员的工人,是木工老师傅赵立杰。赵立杰在七二四矿木工行业中有“第一人”之称。他干练,灵活,有着丰富的经验,脑子灵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七二四矿,工人在企业管理上有充分的话语权,工人群众中孕育着极大地创造性,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扎根矿山建设,是生产的生力军。

工人参加管理,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了积极性。

七二四矿认真贯彻《鞍钢宪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治矿方针,是通过实践反复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干部参加劳动,采矿车间出现了“班班见领导”的场面,领导深入生产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领导与工人同推一台车、同操作一台风钻枪,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矿山建设。早期采剥作业基本是靠土箕、三角耙子、人工推车、打眼放炮为主要手段,在这种氛围下,超额完成计划剥离量的60.8%。

在七二四矿,“两参一改,三结合”形成了一种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

向技术革新要效益,汽车大修不出矿。

建矿初期的五六年间,汽车大修要送到相隔700公里外的本系统七一〇厂,每台仅大修费用就在5000元至6000元之间,耽误运输时间2至3个月,严重影响了矿石外出外运的速度。

1969年,干部职工提出了“汽车大修不出矿”的口号,面对修理技术奇缺,缺师傅,少设备一大堆问题,他们不畏难,勇于挑战。在56名修理工中,除刘怀洋老师傅是5级工外,其余人都是3级至1级工。汽修车间设备简陋,只有一台旧车床、一台旧钻床,厂房狭窄。

他们自己动手将简陋的车库改造为修理车间,制造和加工了部分设备、工具。劳资科从技术力量较强的机修车间调入熊民联、丁正周、何昌帝等老师傅充实修理队伍,还从机修车间调进部分设备。钳工韩关吾师傅,善于动脑筋,解决了不少难题。上下齐心,奋战80天,圆满完成9台汽车的大修任务,1969年至1970年共大修汽车48辆,既节约了维修费用,又保障了外运矿石任务的顺利完成。

1970年初,七二四矿组织了自制侧翻拖斗会战三结合攻关小组。机修车间和汽修车间通力合作,老技术员王守义和技术员王明生领衔,依靠广大职工的智慧,自力更生制造拖斗。在铸钢件上遇到困难,翻砂班老师傅仲金洪、耿鑫堂,与翻砂班诸位同事一起熔铸出一种具有铸钢性质硬、耐磨性强的高级铸铁,将这种特殊性能的铸铁作为汽车拖斗的轮壳和零部件的原料。几个月的反复试制,一台载重三吨的自制拖斗5月成功诞生。这种实用型拖斗不仅每台造价为4000元,而且使运输能力提高了30%,接下来至1971年底,共生产了22台,投入矿石运输,既大大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

这一凝聚三结合攻关小组人员心血的成果,在二机部系统内得到推广运用,反响甚好。有前来参观取经的,也有走出去传经送宝的。

1971年,二机部十二局在七一一矿召开技术革新交流会。会上,七二四矿出席会议的代表做了自制侧翻拖斗革新项目经验介绍。赢得阵阵掌声。苏华局长高度赞扬七二四矿,指出只有走技术革新之路,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

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1970年至1972年间,采矿量连续三年超过原设计能力的50%以上,采矿成本、产品成本大大下降,多次受到二机部、二机十二局表彰。

1971年,金秋十月,二机部十二局在七二四矿召开了产品成本现场分析会,研讨了七二四矿水冶厂经过多次改造,产品成本降低的成功经验。局长苏华亲临七二四矿主持会议。这是苏华第四次踏上这片土地,他对这座矿山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的人真挚、淳朴、善良。他曾多次说过七二四矿的干部职工脚踏实地,像头老黄牛。

七二四矿在二机部铀矿系统规模小,名不见经传。如今,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了部局的标兵和典范,这是多么崇高的荣誉。全矿男女老少欢欣鼓舞,比过大年还高兴。

由于参加会议的人员太多,全国的铀矿企业每个单位都派了一至两人参加会议,加上部局和省局的相关人员,招待所都住不下,有一部分人就住到职工集体宿舍,被子就用职工的。

矿办秘书朱永余是会务组主要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动了不少脑筋。会务组在俱乐部办起了成果展览,朱永余日夜加班绘制展板,选择照片、收集数据,盛宣德、孙修德协助他做了不少工作。苏华局长,在每块展板前驻足,仔细观看,不时向张四海询问相关情况。

小型矿,为了早出铀、多出铀,用土办法生产铀浓缩物,取得实际效果。根据《奋斗,为了新中国——苏华回忆录》一书记载:

在大厂矿没有建成之前,为了取得核原料,提供科研试验,争取早日制造出核武器,先办小型铀矿,确实是一条出路。小型矿还能起到一定的勘探作用,有的可以发展成中型矿山,比如七二四矿、七六一矿等。

赣县小型板框压滤机

矿党政军领导与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代表合影

开展技术改造,为矿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简易水冶厂为例,自正式投产以后经过四次重大的技术改造:第一次改常温浸出为加温浸出;第二次更换破碎设备改进出料方法;第三次改碱法流程为酸法流程;第四次以不锈钢阀门代替塑料阀门。这些技术改造,提高了水冶生产水平,增加了生产能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三结合的技术攻关小组起到关键作用。每个车间都有这样的组织,向技术攻关要效益,蔚然成风。

1965年水冶厂投产时,铀回收率只有66.67%,浸回差为8.54%,尾渣品位却高达0.027%。部十二局根据四矿的矿情要求他们在半年之内将水冶回收率提高到70%,尾渣品位下降。0.02%以下,浸回差缩小到5%以内。

七二四矿党委和四清工作队党委协同组织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技术攻关小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健全操作,稳定生产,对减少金属损失;一方面积极进行加温浸出试验,探索浸出最佳率的有效措施。首先通过9号、10号浸出池的加温试验。逐步推广到其他浸出池。在浸出池底下,安装蒸汽盘管进行加热生产,实践证明:加温浸出比常温浸出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11.6%和13.57%,各项指标均超过了部局指令的要求,同时使浸出时间缩短40-50%。

成立“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实行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攻克技术难关。1号金属矿区的技术改造,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时至1966年9月,矿山建设者们经过艰苦奋斗,提前四个月建成一个土洋结合,采、冶、运联合的小型企业。截止当年12月,出色完成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剥离、生产“101”、水冶处理矿石、生产“111”金属、外运矿石、实现工业总产值、上缴利润等指标任务。

在废水处理方面,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革新。首先利用石灰中和处理,然后又发展到固定床处理,再升级到流化床处理。1965年部12局拨款5.9万元给矿,建设废水处理工程。1966年9月,自行设计施工建成100平方米的废水处理工序。水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石灰乳化学中和,再由板框压滤机过滤排放,这一方法对生产初期废水处理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石灰中和处理废水,石灰消耗量大,石灰沉积很多,遇有洪水冲击,废水随之渗出,造成新的污染,矿环保人员对废石的水质水量进行长期监测发现,水中铀含量有逐月增高的趋势。为此,组织人员到七一一矿进行参观和试验,摸索经验。1972年,根据二机部十二局对矿山废水处理的要求,确定选用离子交换塔(简称“固定床”)处理污水。在矿党委的组织领导下,集思广益,经多次群众性“诸葛亮”会议讨论,决定以塑料代替钢板,制成塔体,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成功地创造了五座符合标准的“固定床”。一年半后的1974年,五座“固定床”安装并投入使用。

“固定床”月处理废水有很大提高,原液铀浓度降幅96.6%,吸附率达到96%。化害为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废水组分的变化,其含固量和总溶固量显著增高,吸附生产过程出现大量凝聚物,使树脂结块,液流短路,致使铀回收率降低,如何克服设施本身的缺陷,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对此,又从“固定床”处理发展到流化床吸附,移动床淋洗(简称“流化床”)的流程。当时,国内尚无现存经验借鉴,只有根据国外资料介绍“流化床”的新工艺。

1974年6月,成立了以实验室主任桑仁广、技术员陈家禧、管学富、上海老师傅周仁均等人组成的调研小组,率先到部第五研究所、第四设计院、株洲铁路管理局进行调研,8月,调研组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试验计划。9月,湖南第六研究所派出李尚远工程师来矿指导试验工作,他深入班组,与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讨论、分析,共同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技术员陈家禧也参加了该项目早期科研工作,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作。

项目总负责人桑任广,是沈厚培调走后,在实验室主任岗位上工作时间最长的人。1961年8月,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铀钍化工专业,分配到七二一矿,任实验室水冶技术员,从事专业对口工作。1963年6月进矿,参加水冶厂实验室的组建工作,负责实验室工艺试验工作二十年。由于大学六年本科系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铀水冶战线的专家,参加了《中国铀水冶》一书的写作。

经过充分准备,1975年7月,进行了流速、流花、PH值和连续操作等试验与吸附塔开孔率试验。连续五次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参加试验的人员细心观察,详细记录,找出最佳技术参数,“流化床”的建设凝聚了全矿职工家属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那场面正是“全矿齐动员、干群齐努力、各方来支援、为建设流化床、化害为利走在前”的真实写照。

1976年9月28日。“流化床”离子交换工程正式试车投入生产,日处理污水XXX立方米。这座高8米,直径500毫米的吸附塔和高7.6米,直径300毫米的淋洗塔,大大超过了原有“固定床”的处理能力,使原液铀浓度下降到0.66毫克/升,解决了固定床存在的种种弊端。

该工程项目《树脂离子交换流化床吸附从污水中回收铀》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江西省科学大会、江西省国防工业科学大会奖,大满贯的获得,充分显示了三结合小组勇克难关,敢登高峰的硬骨头精神和聪明才智。

张世海出席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西省科学技术大会,陈代阳和流化床离子交换树脂回收废水组被江西省国防工业科学大会分别授予“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流化床离子交换树脂回收废水组是水冶厂废水处理班,为了该项目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的精干小分队。污水处理班班长周具生,山东人,部队退役分配到七一三矿水冶厂工作,建矿初期调来后,一直在水冶厂工作,成了行家里手。他手下的熊育虎、毛春芳、孙修德等人,大多是共产党员、退伍军人,能吃苦,能战斗,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倒他们。

赣县小型板框压滤机

工程技术人员在作业现场(右起陈代阳、茅阿尧、何楚怀、曾林杞)

进入七十年代,七二四矿拥有了雄厚的技术实力,涵盖地质、物探、测量、采矿、水冶、选矿、核物理环境保护、机械、电气、仪表、化学分析、土建等十多个专业的成龙配套的技术队伍。

这一切,为中国铀矿核军工在幕阜山下,继续攀登新的高峰奠定了基础。这些隐姓埋名人,在八十年代中期,实现了第二次腾飞,铸就成了一座现代化中型采冶联合体,为中国的核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全文完)

作者:杨勤良

2020年5月第一稿

2021年10月修改稿

作者简介:杨勤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12月入伍,服役于原福州军区炮兵部队,曾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系列丛书写作,发表作品两百余万字。获解放军报第七、九届长征文艺奖,获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志愿文学”征文比赛二等奖。

凡本网注明“来源:砂石装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砂石装备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 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