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备信息宜兴压滤机_宜兴压力容器制造厂家

宜兴压滤机_宜兴压力容器制造厂家

来源:互联网 2022-01-19 02:59:25

宜兴压滤机

全国拥有紫砂矿藏的城市不在少数,但唯一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紫砂泥矿井在宜兴市丁蜀镇的黄龙山。丁蜀镇党委书记陈雪峰日前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当地即将动工兴建黄龙山公园,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以期建成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进行科学考察与科学知识普及的特定的空间地域,同时成为江南历史文化名镇丁蜀镇环境提升和美化的一项为民办实事工程。

黄龙山紫砂矿井是文保单位

黄龙山位于宜兴市丁蜀镇镇区,宜兴紫砂壶最好的原料来自黄龙山的优质紫砂矿藏。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紫砂泥矿井赫然在列,这也是迄今全国唯一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紫砂泥矿井。

宜兴是陶的古都,拥有7000年的制陶史,境内已发现的真武殿等六个古窑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也因此成为国内拥有和保存古代陶瓷产业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城市之一。黄龙山紫砂矿藏陶土色泽瑰丽朴雅、品质优良,这一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界矿物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一定地质作用而聚集形成的。流传于宜兴当地的民间传说“卖富贵土”的故事,即基于黄龙山紫砂矿藏丰富这一历史事实。

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著作《宜兴紫砂陶传统工艺》一书介绍,宜兴陶业泥矿有两种,一种是露天开采的,另一种是井洞开采的。露天开采的矿井被废弃后多变为塘或潭而存世,如黄龙山边上的大水潭(地名)就是露天矿和矿井的遗存地。

江苏省地质矿产部门上世纪中后期曾对黄龙山的优质矿藏进行过系统勘探,探明黄龙山下具有巨大的矿藏量。2003年起,宜兴市境内的矿山开采权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的形式有偿出让。此后,黄龙山脉的台西紫砂矿开采权就是公开招投标产生的,并附设了“禁止紫砂生泥批量出口”这样的条件,强调除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等需要外,宜兴紫砂原料不向国外、境外出售。2005年,根据《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规定,宜兴紫砂矿暂时停止开采,矿业老板及一些紫砂艺人此前所囤积的大量紫砂原矿经过加工后进入市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黄龙山矿业有限公司对蕴藏大量优质紫砂矿藏的黄龙山矿脉进行修复和保护。

紫砂矿藏越来越显得金贵,到黄龙山偷挖盗采紫砂原矿的行为近年来屡见不鲜。宜兴市丁蜀镇知情人透露,有人在月黑风高时进入矿区偷盗紫砂矿料,甚至有私自掘井偷盗地下矿藏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有人因此被判了刑。

宜兴压滤机

矿山开采陶瓷原料的科技进步之路

上世纪前期,宜兴市丁蜀镇上陶业工人进行浅表性采矿,进行人工采泥,并运用独轮车运泥、水牛拉磨轧泥、通过泥浆池进行手工练泥。对此,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主编的《宜兴陶瓷史》一书有详尽介绍。据该书的“陶瓷原料加工”章节披露,上世纪40年代之前,宜兴陶瓷原料加工劳动强度较高。一般采用人工选料、摊晒、粉碎、过筛、搅拌、沉淀、踩练、切块备用等过程,黄龙山的紫砂矿品相不一,颜色较杂,选料、粉碎、加工要求更严,当年的紫砂泥料配比处理有“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的习惯。按如今的说法就是强调技术保密,绝活儿不公开。后来,陶瓷矿料的加工出现了电力传动的铁、木、石轮的设备粉碎陶土,轮碾机、双轴搅拌机、压滤机、真空练泥机以及雷蒙机、球磨机等机械设备相继出现,实现了粉碎、球磨、搅拌、吸铁、压滤、练泥一条龙生产。

“黄龙山紫砂泥矿井曾为宜兴陶瓷公司的陶瓷原料总厂所辖,宜兴于1955年7月创办陶瓷原料总厂,这是一家宜兴最早的地方国营企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办公室的崔听槐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宜兴陶瓷原料总厂拥有多处地下紫砂矿井,除黄龙山之外,还有白泥场、西山矿场,是宜兴市陶瓷工业的“给养基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造,一些矿井停工,有的成了“水井”,有的成了风洞。目前,这些矿井和相关采矿设施、设备处于被保护状态。

黄龙山公园建成开放后,这些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紫砂矿井将要红了。在被誉为“陶都之都”的宜兴市丁蜀镇上,几乎没人反对这样的说法。

宜兴压滤机

擦亮中国特色小镇的“陶瓷名片”

与苏州甪直镇等同时被列为中国特色小镇的宜兴市丁蜀镇,在规划发展时突出传统风貌的保护,突出水乡风情、江南民居特色。对历史街区、名人故居、紫砂遗址等历史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保证历史建筑的文化传承,体现陶瓷文化特色。

丁蜀镇党委书记陈雪峰透露,黄龙山公园建成后,将与同处在丁蜀镇区域的蜀山古南街、蜀山、葛鲍聚居地历史文化街区、黄龙山北坡窑址、青龙山生态公园以及蠡河、白宕河、画溪河等镇区河道水系有机整合,有选择性地恢复河道沿岸的传统业态门店,形成具有泛文旅意义的陶都宜兴的陶瓷历史文化“活标本”。其中,葛鲍聚居地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清末民初融汇吴越风格的民居建筑,体现了陶瓷家族的文化和精神,展示了从明清大窑户、民国民族资本家到解放后公私合营的陶瓷业发展历程,对研究我国家族型陶瓷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曾经有文博专家誉之为中国陶瓷在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遗存,也是中国陶瓷史重要填充。(晚报记者 何小兵/文、摄)

凡本网注明“来源:砂石装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砂石装备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 申请入驻